<
    莫非另有深意?

    鲁侍诏摇摇头,还是不要想太多。既然陛下令他二人教导世子礼仪孝悌,依旨行事即可。

    不提朱瞻基心不在焉的习字课,武楼前,羽林卫的大比武逐渐分出了胜负。

    有了千户陈纪,羽林前卫大放异彩。

    羽林卫指挥和两名佥事接连被陈纪掀翻马下,汉王和赵王连连拊掌叫好。

    孟清和也凑了把热闹,为陈纪大声叫好。提起先泾国公陈亨,同自己也颇有渊源。他于开平卫从军之时,陈亨正任北平都指挥使一职。

    当时,沈瑄还只是从燕山卫调遣至边卫的百户。

    第一次见面,就不免心动,惊艳倒在其次,惊吓却是实实在在,不打半分折扣。

    想到这里,孟清和难得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边塞岁月,靖难之艰,再到永乐帝登基。

    转眼之间,竟是十余载。

    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变得愈发成熟。

    唯一不变的,大概只有两人之前的牵绊。却也是越系越紧,越来越深,今生都无法斩断了。

    来生?

    孟清和很少去想。

    今生过好就不容易了,即使有来生,也是下辈子该想的事。说到底,他这一辈子,也算是赚到了。

    朱瞻壑已经从朱棣怀中下来,自己站着,目不转睛的看着场中。

    孟清和没轻松多久,就被叫到永乐帝身边,任务是为小世子继续解答问题。

    虽说朱瞻壑的问题都不难回答,可一个接着一个,不见分秒停歇,着实令人头疼。

    “这是为什么?”

    “那又是为什么?”

    “皇祖父……”

    朱棣很快败下阵。

    朱高煦和朱高燧接棒,也没撑多久。

    朱瞻壑仍眨着大眼睛,一脸的好学。

    这个重要时刻,就需要道衍大师的高徒,朱瞻壑名义上的师傅来撑起场子了。

    孟伯爷,责无旁贷。

    “爱卿,朕把皇孙交给你了。”

    永乐帝郑重其事,孟清和还能如何?

    只能当做没看见永乐帝略显扭曲的表情,也没见到汉王和赵王绷紧的腮帮子,恭声道:“臣遵旨。”

    孟伯爷主动认领了十万个为什么的三头身,朱棣父子三人长出一口气。

    这一次,朱棣没再说朱瞻壑效似朱高煦了。亏得朱高煦幼年时有王府教授和纪善顶梁,否则,朱棣不保证会不会一天抽儿子八遍。

    虎爸的名头绝不是虚的。

    如果加上年轻时的徐皇后,夫妻双打也不是神话。

    朱高煦和朱高燧对看一眼,再看看老爹,都有些后怕。明显和朱棣想到一块去了。

    亏得自己小时候“实诚”啊。否则,不晓得会被老爹如何修理。

    比武场中,战鼓声猛的加快,加重。

    雷鸣般的三鼓过后,五色令旗在场边高高立起,哨声传出,宣告整场比武结束。

    虽然比武时多采用木质武器,火炮和火铳也只是摆摆样子,并不具有实际杀伤力,可就算光用拳头,也能把人揍伤,遑论是列阵对战。

    实打实的一场打下来,不掺任何水分,参与比武的羽林卫,大半带伤,十余人伤势还不轻。

    被陈纪掀翻马下的两名佥事,一人不小心折断了腿,躺在地上,差点被马蹄踩到,造成二次重伤。好在有随时关注场内情况的锦衣卫,以及太医院的数名太医候在一旁,跌落马下的佥事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

    “佥事无大碍,休养一段时日即可痊愈。”

    绑好夹板,太医表情淡然,言之凿凿,佥事咬牙忍疼,满脸冷汗的谢过太医,很快被锦衣卫抬了下去。

    刀剑无眼,比武中没有上下级之分,对战的只有“敌人”。

    断了腿,不能怨陈纪,只能怪自己学艺不精。

    见识到陈纪勇猛的羽林卫官军,个个眼睛发亮,热血上涌,不愧是泾国公的孙子!

    至于陈亨的嫡子,陈纪的老爹,在五军都督府挂职的陈恭,十分自然的被忽略了。

    虎父无犬子,陈亨和陈纪,就当做是虎爷无犬孙。陈恭……纯属意外。

    比武结束,朱棣大笑,道:“好!”

    并当场下旨,擢升千户陈纪为羽林前卫指挥。

    千户,佥事,同知,指挥。

    一场比武,陈纪三级跳,羽林卫上下顿时欢欣鼓舞,身上的伤不疼了,青肿的眼眶也不当回事了。

    被天子夸奖一句,容易吗?

    想起大比武开始,旗手卫表现不佳,被皇帝斥责,旗手卫指挥和同知当天被谪交趾,众人无不心有余悸。

    “官军须谙韬略,勤练习,以精武事,以报国家!尔等祖辈多以战功擢升,拼死以晋身,沙场九死一生,冒箭雨刀阵,方得封爵拜官,荫佑子孙。尔等不体祖父之忧,骄纵懒怠,肆意妄为,不习谋略,不勤练武艺,逢比试之时,面色如土,双股战战,畏怯如处子,懦弱之态,将来袭职位,何以得用?!临战若如此,何以迎敌,何以守土卫国?!”

    一番话,不只训斥得旗手卫上下大汗淋漓,脸色涨红,羞惭不已,尚未参加比武的天子亲卫也是心生惭愧。

    祖父之功,家族之荣,若在自己的手中丢弃,待到将来,还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旗手卫成了杀给猴看的那只鸡。

    其后参加比武的各卫,全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有武艺不精者,纷纷开始临阵磨枪,在家中和营中勤练,倒是让家中的长辈好一阵惊讶,旋即大感欣慰。即使儿孙和族中子弟在比武中受伤,或是因表现不佳被贬谪,也没有人上疏求情。

    对武将之家而言,这可是好事,求的哪门子情?

    不提洪武朝留下的将领,单是跟随朱棣起兵靖难的武将勋贵,哪个不是历经边塞磨练,和鞑子对砍才得以晋身?

    从军最怕的不是上战场拼杀,更不是受伤,而是临战胆怯,谋略不通,武艺不精。

    后两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磨练,临战胆怯,畏敌不前,却实打实的要人命。

    刀子没举起来,先吓得两股战战,面色惨白,丢命不说,更加丢脸!

    天子下令二十六卫大比武,无异于提前发现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

    不需要天子动手,家中长辈足以给这些不肖子弟好看!

    “兴宁伯果真有大才!”

    向天子提出大比武的孟十二郎,在武将和勋贵中的好感度再一次飙升,其速度堪比火箭。

    “兴宁伯是个好人啊!”

    刷了好感度不算,好人卡也收了一堆,多是孝陵卫的亲属颁发。

    无他,光听名字就能分辨出,孝陵卫的主要工作就是守卫皇家陵墓。

    除非天子专门下令,否则,打仗出兵,护卫天子出巡,孝陵卫通通没份参与。这种情况下,天子二十六卫只能当做个好听的名头,武艺练得再好也没用!

    兴宁伯向天子提议,进行二十六卫大比武,对孝陵卫而言,简直是从天而降的大饼,还是肉馅的!

    不趁机狠刷存在感,让天子知晓自己的一身本事,还要等到黄花菜凉了,脑筋再转弯?

    临到孝陵卫比武当天,也着实让永乐帝惊喜一把,战阵如何暂且不论,卫卒的勇武,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因旗手卫而起的郁气和怒气,瞬间一扫而空。

    天子亲卫,该当如是!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牵涉面太广,永乐帝恐怕会当场下令,旗手卫和孝陵卫换装,换人。

    孝陵卫负责天子出巡,旗手卫去守护皇陵。

    饶是不能全部换人,也从孝陵卫中选拔多名有才能的军官,近五十名勇猛的卫卒,调往大宁。

    “尔等需谨记今日之勇,不可骄狂,当临战不怯,立功以壮家族。”

    临行前,家中长辈的殷殷教导,加上本身对战功的期盼渴望,让这些从孝陵卫调往北疆的卫军热血沸腾。

    戍边,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何况还是大宁,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好事!

    被选出的孝陵卫打点行囊,高高兴兴出发。留下的缺额,直接由在比武中表现最不好的卫军填充。

    二十六卫中,被谪交趾和广西云南的不少,调往北疆的更多,而且,基本都是在比武中表现突出官军卫卒。

    不是没有朝臣发现此事微妙,可文武两立,五军都督府都没开口,文官有什么立场追究?

    说天子二十六卫拱卫京师,人员一个不能少?

    不见把人调走之后,又从各自的家族中征召?

    比起卫所垛集抽丁,天子亲军一向不愁兵员。只要追求不高,守卫皇陵也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既然人都补上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谁敢上疏提出质疑,朝中的勋贵武将会立刻握拳,从鼻孔喷气。

    怎么着,捞过界了啊!

    文官很是委屈,武将队伍中,早有人这么干了!自己不过是仿效行之。

    得知此言,孟清和摸摸鼻子,后退数步,他是低调的人,一向不喜欢出风头,必须深藏身与名。

    不过,调兵的事不追究,聪明如杨士奇等人,还是隐约猜到,天子这番动作,恐怕是要在北边动兵。

    动手的对象,多数人猜测是鞑靼,要么就是瓦剌。硬是没一个人猜到,朱棣的目标会是朝鲜。

    太祖高皇帝定下的不征之国,今上怎么会轻易动兵?

    但事实出来,却让大部分人跌破了眼镜。

    不是天子违背高皇帝之训,主动发兵,而是朝鲜国王李芳远主动上表,向大明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