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 入慕之宾 > 入慕之宾 第219节
    我看着他,少顷,道:“如此,陛下放手吧,我们该上路了。”

    景璘却不愿意。

    “你就陪在朕的身边。”他说。

    我看一眼张济,他忙走过来,道:“陛下,臣可……”

    “退下。”景璘冷冷道。

    张济识趣的走开。

    我无奈,转头对杜婈道:“我在马车里照料圣上。”

    杜婈看了看景璘,迟疑片刻,应了一声。

    马车在浩浩荡荡的大军簇拥之下出发。虽然加上车夫足有三人,但有四匹马拉着,也并不沉重。

    景璘躺在毛皮褥子上,脸上的神色比方才平静多了。

    他抓着我的袖子,闭了一会眼睛,突然又睁开来。

    发现我没有离开,他笑了笑,有些得意。

    我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

    不烫。心里稍稍松一口气。

    景璘仍看着我,目不转睛。

    “阿黛。”他说,“你若能一直这样陪在朕身边,朕宁可天天生病。”

    “胡说什么。”我瞪他一眼,而后,四下里看了看,瞥见角落的水囊。

    我想去拿过来,可他的手仍扯着我的袖子,碍手碍脚。

    “放开。”我说,“我还能飞了不成。”

    景璘这才松了手。

    我将水囊拿在手里,摸了摸。它是出发之前,我亲自灌好的,里面的水还温着。

    “渴了么?”我问景璘。

    他点点头。

    旁边放了杯子,我取来,倒出水。

    他坐起些,就着我的手,将水一饮而尽。

    “饿了么?”我又问。

    他也点点头。

    从昨夜到现在,他一口吃的也没碰。我将装食物的包袱拿过来,从里面取出饼和肉干,撕开来,喂到他的嘴里。

    “你也不是不会伺候人。”景璘忽而道。

    “你让我待在身边,不就是让我伺候你的?”我说。

    景璘却道:“不是。阿黛,朕喜欢你。”

    雪地下的道路很是不平整,车轮碾过的声音颇为喧闹。

    我看了看他,没说话,继续掰着饼。

    “阿黛,”景璘道,“你一直知道的,是么?”

    说不知道是假的。

    毕竟景璘待我确实非同一般。从小到大,许多人都觉得,如果我不嫁太子,那么我就应该嫁给景璘。

    这所谓的喜欢,该是有的,多寡罢了。

    “知道。”我说,“不过陛下也知道,我们是走不到一处。得不到的,才总是会念念不忘。”

    景璘的嘴角撇了撇。

    “你总这么扫兴。”他说。

    “陛下为何喜欢我?”我将掰下来的饼递进他嘴里,“因为我与陛下自幼一道长大?还是因为我能为陛下办事?”

    “与朕自幼长大的人多了去了,能为朕办事的人也多了去了,难道朕都要喜欢他们?”景璘说着,忽而道,“你当初喜欢那天杀的,又喜欢他哪里?”

    我愣了一下,想了想。

    起初么,我喜欢他,大约有那么些处于虚荣。毕竟几乎所有的闺秀都将他视为了梦里良人,能得到这样的人眷顾,无论如何都是美事一件。

    可经历了那许多波折,抹掉一切的幻象,他在我心里仍旧挥之不去。问我究竟喜欢他哪里,我确实答不出来。

    或许,这喜欢二字,天然就是那无法穷根究底的。

    “喜欢他的脸。”我淡淡道,“陛下满意了么?”

    景璘“嘁”一声,道:“可还记得在洛阳时,朕质问你,你反问朕,可曾喜欢过什么人?真心实意,就算毫无好处也无法割舍的喜欢。朕回去想了许久,觉得这世间若真有这样的人,那便是你了。”

    看到他那认真的眼神,我很是啼笑皆非。

    “陛下从不曾在我面前说过喜欢二字。”我说。

    “朕不知什么时候,这条命就没了。”他说,“一个毫无将来可言之人,若承认了对什么人动心,只会两相烦扰。”

    我说:“那么陛下的妃嫔呢?”

    “她们喜欢的从不是朕,朕也不必要对她们报以喜欢。”景璘道,“她们与萧明玉一样,嫁的是皇帝。朕占了她们的青春,将来死了,不会让她们殉葬,也不会让她们出家,她们的日子会比现在逍遥多了。”

    他一贯会说些刻薄的话,就连自己的事也不例外。

    我注视着他:“那么现在呢?陛下为何要与我提起此事?”

    “因为朕发觉,这日子似乎真的就要到头了。”景璘看着我,淡淡一笑,“阿黛,朕再不说只怕就没有机会了。朕憋着难受,难受了就不愿好好走。朕任性,你是知道的。”

    鼻子酸酸的。

    我继续掰着饼,没有说话。

    ——

    景璘的病,反反复复。

    有时,他高烧不退,我怕他烧坏了脑子,只得从外面取了碎冰来,用布裹了,敷在额头上。

    有时,他又喊冷。我用汤婆子装上热水,让他捂在怀里。

    每当他难受的时候,总紧紧攥着我的手,唯恐我离开。

    他会在梦里唤我的名字,我听到,连忙应了。大约是听到了我的声音,他便会似安下心来一般,继续沉沉睡去。

    这症状,与风寒之类的并无许多差别。杜婈虽知是中毒,但只道是不要命的毒物,景璘体弱故而反复,到了石虎城便可万事大吉。

    韩之孝却显然知道得更多。

    途中歇息之时,他来探望,眉头深锁。

    “陛下在北戎为囚之时,曾经发作,戎王寻来巫医为其医治。”他说,“在下也在场。那时,众人都以为他是风寒,巫医却说,这是中毒留下的病根。”

    我忙道:“圣上前不久刚去寻过那巫医,却说他死了。先生可知道更多?”

    韩之孝摇摇头,道:“就算那巫医在世,只怕也无解。他说过,此毒极其狠烈,虽不能让人一下毙命,却会反复发作,直到耗干命气。非怨恨极深之人,使不出这样的毒。解铃还须系铃人,娘子该弄明白的,是那下毒者究竟何人。”

    第三百二十四章 石虎城(下)

    我看着韩之孝,一时无言。

    这话,确实在理,

    景璘中的毒,闻所未闻。如他所言,当年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是日积月累,落下了根,亦可见那下毒之人的处心积虑。

    究竟是何人所为?

    景璘说不知道,我在此间,亦毫无头绪。

    纵然我一直告诫自己要镇定,但想到此处,我还是忍不住焦躁起来。天下最让我痛恨的事,莫过于困顿一方,束手无策。

    不过有缬罗一行熟悉塞外的人为向导,纵然天气越来越恶劣,我们也没有迷路。

    快要到石虎城的时候,徐鼎突然来见我。

    徐鼎是个沉默寡言之人,我与他并不熟悉。

    他虽是先帝时的旧臣,但与我家并没有什么来往。当年先帝北伐,一应要职,都是由高官贵胄或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与他们相较,徐鼎虽出身将门,也不过是个籍籍无名之人,在前锋担任副将。

    在京城之中,似徐鼎这样的人,一点也不罕见。他们凭借着祖上的余荫,也许会比外来求功名的白身更便利些。但毕竟僧多粥少,要得到一个好差使,也须得拼尽全力。

    而我父亲是郑国公兼左相,无甚名望之辈,就连我家的大门也难得摸到。

    先帝被困之时,徐鼎奋力搏杀,据说还在先帝欲自尽殉国之时,夺下了他手中的剑。与我那身败名裂的父亲相较,徐鼎在朝中的名声可谓是光宗耀祖。

    这一路上,徐鼎依旧少言寡语。

    他与韩之孝倒是认得。据韩之孝说,当年他们作为随着先帝一起被俘的臣子,曾一道发誓,要以性命保护先帝。不过韩之孝投了北戎,在徐鼎眼里大约很是不堪。每每看到韩之孝,徐鼎皆冷面相对,更是从不与他说一句话。

    “臣以为,太上皇后当把回纥人打发离开。”徐鼎道。

    “哦?”我说,“将军何出此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徐鼎道,“回纥人生性狡诈残忍,从前也不止一回有意侵占石虎城。如今石虎城经历万难,重归我朝,岂可再让外族踏入?此乃其一,其二,圣上龙体抱恙,皇后一路照料,殊为辛苦。因此,更当防范奸佞,不可让居心叵测之人近身。”

    我看着他,道:“将军说的这奸佞,莫不是韩先生。”

    “正是。”徐鼎道,“恕臣直言,韩之孝先背叛朝廷,是为贰臣,在中原无人不知。如今,他先后背叛两任戎王,可见其反复无常,是为小人。皇后将其重用,只恐后患无穷。”

    我张了张口,正要答话,忽而听到杜婈的声音传来。

    “韩先生不是小人。”只见她走进来,面色冷峻,“韩先生不曾背弃誓言,若无韩先生,我等也不可有今日。将军与他曾为同袍,如今得以诛杀戎王,建下这一番功业,也是多亏了韩先生相助。将军当为之正名,而非人云亦云落井下石。”

    徐鼎面色一变,阴沉地看着杜婈,目光不定。

    杜婈也与之对视,毫不退让。

    “臣言尽于此,还请太上皇后好自为之。”徐鼎不多言,向我一礼,转身而去。

    杜婈仍旧气呼呼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