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109节
    所以,想要查这桩案子,一要隐秘,二要有足够的力量,可问题就在于,涉及面如此之广,谁也不能确定,有没有当地卫所和指挥使司的官员牵扯其中,因此,唯一能够控制局面的,就只有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官军。

    可是,无故调动官军,必然会引起这些官员的警觉,一旦提前销毁罪证,那么,想要查办此案就会变得难上加难,而恰好征倭大军的到来,填补了这个空缺。

    在此案出现之前,所有人都觉得,这次征剿倭寇,和往常没有任何的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提督大臣是于谦这个响当当的朝中重臣,所以,恐怕在福建的一干官员看来,这次剿倭,也是和往常一样,交出一些倭寇,让大军能够交差,然后蛰伏一段时间,待大军离去,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却没想到,大军此去,除了剿倭,更重要的目的,竟然是协助朱鉴清查福建官场。

    而且……

    这份奏疏里头,最让人意外的,莫过于前巡抚,现任布政使贾修平伪造军令,调兵围剿巡抚衙门了。

    从这件事当中,至少能够看出两点,其一就是,当地的指挥使司衙门,也必然有利益勾连其中,否则,单靠贾修平一个布政使,就算是伪造了军令,想要调动官军,也并非易事。

    除此之外,其二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贾修平为什么要这么做,围攻巡抚衙门,形同谋逆,就算是他成功了,恐怕也难逃一死,当然,如果见机得快,考虑到他和倭寇有关系,可能落草为寇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是,还是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殿上一众重臣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了天子手中的那份奏疏上,不出意外的话,答案……应该就在怀恩没有读完的那些内容上了。

    一片安静当中,天子轻轻将奏疏搁在面前的案上,随后侧身吩咐道。

    “这份奏疏里头,除了查到了布政使贾修平之外,还查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据朱鉴所奏,贾修平之所以如此丧心病狂,是因为除了福建官场之外,朝中也有大臣同他勾结,其他的人,朕就不在此处多说了,这其中有一位,倒是和陈尚书关系匪浅……”

    最后这一句话,顿时让朝中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底下陈循的身上。

    与此同时,不少大臣也恍然大悟,为什么天子刚刚审着审着陈循的案子,突然就拐到了兵部的军报上头。

    除此之外,刚刚的疑问,也算是有了一点头绪,这贾修平围攻巡抚衙门,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为了销毁罪证,至于说为什么他甘冒如此风险也要这么做,只怕这份罪证当中,牵涉的人干系重大。

    对于贾修平来说,哪怕是调兵围攻巡抚衙门,也还有一线生机,可以落草为寇,但是,如果说这些罪证不销毁的话,那么,他背后的那些人,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不过,听天子这话的意思,这背后之人,应该不是陈循,既然如此的话,那么……

    殿中一干重臣的眼中,不约而同的闪过一丝讶色,这么多的信息汇聚起来,让他们的心头,同时浮现起一个名字。

    陈循的得意门生,前大理寺卿,如今的右都御史陕西巡抚……杜宁!

    作为继陈循之后,最有希望能够扛起清流大旗的人,杜宁虽然如今并不在京师,可他不仅继承了陈循几乎所有的人脉,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杜宁深受天子的器重,曾经主办过殿试舞弊一案,被调任陕西巡抚之后,在和几座王府的对抗当中,也收效颇丰,顺利的完成了整饬军屯,改建皇庄的后续事宜。

    可以说,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名声,他几乎都是最有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竞争七卿的人选。

    如果有一个人,和陈循关系匪浅,而且,还有能耐能够成为贾修平的后台的话,那么,就非杜宁莫属了!

    天子的话音落下之后,便将面前的奏疏递给身旁的怀恩,随后,怀恩走下御阶,将奏疏递到了陈循的面前。

    得出答案之后的一干重臣,目光紧紧的盯着陈循的脸色,不出意外的是,陈循在翻开那份奏疏之后,很快,脸色就变得难看之极。

    见此状况,旁边的一众重臣倒是有些好整以暇……这可就有意思了!

    天子登基之后,有意无意的对清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打击,原本清流的两大支柱,陈循和高谷,一个被调到和清流八竿子打不着的工部,另一个更是直接被丢到了南京养老。

    下一代的人才当中,彭时,商辂等最有希望的人才,也因高谷而被牵连,被丢到了不知道哪去。

    至于翰林院这个清流的大本营,原本那些所谓的士林华选,一个个的被转调,要么是被扔出京师到各地做监察御史,要么是安安稳稳的去做地方官。

    掌院学士,更是一个和清流素无牵扯的郕王府旧臣仪铭,要知道,这位仪铭大人,虽然家学出身,但却实实在在的,并非是科考出身,而是靠举荐入仕的。

    因此,这些依靠科举考中的清流们,自然对他也并没有什么认同感。

    除此之外,从上一届恩科开始,进士一甲的那几位,不再入翰林院,而是会到各部院,跟着掌事的尚书观政,其中有出色的,比如王越,余子俊,最后都被各部的尚书看中,直接带在了身边,这可比往日里进士们抢破头拿到一个庶吉士的名额,却还要在翰林院熬上好几年强多了。

    老的力量被逐渐抽走,新生的力量又补充不上,自家的大本营也被别的派系控制,可以说,自三杨以后涌起的清流势力,如今已经基本没落了下去。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清流就算再落魄,可至少基本盘还是在的,陈循还在,他此前在翰林院多年,门生弟子们不说遍布朝野,但是,从这次的案子就可以看出来,他仍然在朝中有不弱的势力。

    可这股势力,在如今的状况之下,基本上只能算是陈循个人的资源了,陈循今年已经六十七了,最多再有十年,他肯定就要离开朝堂,到时候,清流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必然会随着他的离开,而彻底没落。

    杜宁,是唯一的希望!

    就目前来看,以杜宁的年龄,资历,能力和声望,大有希望能够接替陈循,成为这些旧清流新的领袖。

    如果杜宁能够上位,那么,清流的势力,虽然不能重新膨胀起来,但是,维持现状还是可以的。

    过了这个年,杜宁才刚满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只要他能维持住局面,然后潜移默化的对东宫施加影响,数十年后,清流便仍有复起的希望,毕竟,如今的东宫属官,还是有不少人,都是清流出身的。

    可现在,杜宁出事了……

    大殿当中依旧安静,陈循捧着面前的奏疏,微微有些发愣,神色之间,满是难以置信,其中更是透着一丝失望,脸色复杂之极。

    一旁的内侍见他已经看完,便上前将奏疏收回,重新送回了御案上,天子轻轻将奏疏按在手中,随后,声音落下。

    “于少保和朱鉴在这份奏疏中,称贾修平和陕西巡抚杜宁,早有勾结,他多年来的走私所得,有三成都给了杜宁,经过提审贾修平担任

    巡抚时的幕僚,拿到了他和杜宁历年的书信和账册,可以证明,杜宁早就知道贾修平勾结倭寇之事。”

    “对于此事,陈尚书作何看法?”

    口气平淡,并不带一丝的烟火气,但是,越是如此,熟悉天子的大臣,才越知道,这是关键的时刻,这种时候,答错一句话,很有可能便是万丈深渊。

    当然,如今的情势已经基本明朗,摆在陈循面前的,其实也就是两条路。

    一条是护着杜宁,毕竟,如今的一切,都只有这份奏疏写了,而对于杜宁的指控,也只是来自贾修平的幕僚,账册和书信这些,虽然可以作为证据,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可以辩驳的余地。

    作为七卿大臣,而且,朝中还有不弱的势力,如果说陈循想要保杜宁,那么,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

    但是话说回来,天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当众揭破这件事,恐怕也正是在防着陈循这么做。

    要知道,如今陈循自己的案子,都还没有了结呢!

    虽然说,从刑部到百官,现在都倾向于陈循无罪,是陈英自己贪财而已,可问题是,真是如此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现阶段只能说,是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罢了。

    天子一日没有在此案上头松口,这桩案子,便一天不算是结了,就算是天子不会直接说陈循有罪,可让有司继续查证,总是可以的,若是下了决心,将此案的主审权,从刑部移到锦衣卫,也未必没有可能。

    锦衣卫和不同于其他的衙门,没有证据是他们找不到的,也没有证据是他们造不出的。

    陈循现在虽然占着优势,可从刚刚的朝堂论辩便可看出来,他在朝中不仅有明面上的政敌,更有暗中觊觎他地位的人。

    一旦天子下场,只要表露出一丝丝想要对付陈循的意思,那么……

    “陛下明鉴,臣也是看到这份奏疏方知,杜巡抚竟然如此大胆,竟敢勾结倭寇,收受贿赂,更兼结党营私等诸般罪行,此等奸恶之臣,若再立于朝堂之上,恐是社稷大患。”

    这般局面,陈循自然能够想得明白,双眸微阖,苍老的手在袖中轻轻颤抖,但片刻之后,他再度睁开眼睛,目中已经是精光闪动,面色愤怒,道。

    “此等大案,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锦衣卫将杜宁捉拿归案,锁拿诏狱当中,详查其罪!”

    安静了许久的殿中,总算是又泛起了一丝涟漪,众臣面色各异,神情都有些复杂。

    这位陈尚书,还真是果断啊!

    虽然不知道奏疏当中写了什么,但是,以杜宁的身份,光靠贾修平那里查到的证据,恐怕是不够定罪的,至少也要在杜宁这边,查到一些同样的东西,相互印证才可最终判定。

    可是,陈循这一张口,便直接指责杜宁勾结倭寇,收受贿赂等诸般大罪,而且,直接提议要派锦衣卫前去抓人,这般态度,几乎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第1173章 尘埃落定

    话音落下,陈循自己也闭上了眼睛。

    他很清楚,这番话意味着什么,但是,他没有别的选择了。

    即便不谈他自己的处境,这桩案子实在太大了,从天子给于谦和朱鉴分别下了密诏来看,天子追查此案之心已坚,若他在这个时候保杜宁,不仅保不住,而且,还会把自己给搭进去。

    只是,他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杜宁会掺和进这桩天大的事情,要知道,以他对杜宁的了解,别的不敢说,至少,他很清楚,这个学生,绝对不是贪财之人。

    心中疑窦重重,却听得上首天子已然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边按陈尚书说的办吧,内阁即刻拟旨,命锦衣卫指挥使卢忠亲率缇骑,将杜宁押回京师候审。”

    “至于陈英一案……”

    话至此处,天子的口气一顿,让陈循的心也提了起来,不过所幸的是,随后天子便道。

    “既然此事和陈尚书无关,那么,先生也不必苛责自己,众臣所言有理,先生为国事忧心,若因此事罢官,这天下朝野,恐怕都要为先生鸣不平呢……”

    “传旨,工部尚书陈循教子不严,致使其子陈英收受贿赂,勾结官员欺压百姓,着降品半级,仍任原职,以示惩戒。”

    “其子陈英,虽犯大罪,但念在陈循于朝廷有功,可酌情宽宥,着命其如数上缴赃款,革去功名,永不录用,以儆效尤!”

    话音落下,陈循总算是松了口气,但是,殿中的其他大臣,却神色各异,尤其是周鉴等人,明显有些不甘心。

    这桩案子,的确是没有抓到什么陈循的把柄,所以,对于陈循的处罚,仅仅只是降品,不算是意外。

    但是,让陈英这个罪魁祸首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就着实是让他们心中难以接受了。

    在他们看来,以陈英的罪行,最轻也要是个流放的结果,可如今,仅仅只是革去功名,永不录用,实在是太轻了。

    因此,在听到这番话之后,周鉴眉头紧皱,立刻就想上前表达自己的异议,却不了被旁边的柳承拽住了衣袖,周鉴不满的回头看了他一眼,却见柳承慎重的朝他摇了摇头。

    随后,周鉴朝着柳承示意的方向看去,只见最前端几位重臣当中,正有一位皱眉看着他们。

    于是,周鉴稍一犹豫,还是低下了头。

    的确,现在不是开口的好机会,这次陈循的案子,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轻松的结果,说白了,是陈循放弃了杜宁,拿来换他儿子一个轻赦。

    这种时候,他如果贸贸然的开口,那么,便是破坏了这桩心照不宣的交易,届时除了要面对陈循的怒火,更重要的是,也会让天子心生不悦……

    事已至此,再追究下去,只怕也毫无意义,踌躇再三,周鉴还是放弃了继续上前。

    于是,这次惊心动魄的早朝,便算是就此落下了帷幕,当然,因这次早朝而产生的风波,却远远没有结束。

    尤其是包庇倭寇的案子一出,几乎可以算是震动了整个朝野,让本就动荡不安的朝堂,越发显得更加混乱起来……

    下了早朝,慢悠悠的用了早饭,俞士悦却始终觉得有些食不甘味……

    这次早朝,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陈循的案子算是结了,但是,却牵出了一桩更大的案子,福建那边,如今是抓了人,可对于朝堂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绝对不是结束。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人的罪行轻重真假,都需要一一去核查,毕竟,勾结倭寇是大罪,即便是朱鉴他们的奏疏上写的再证据确凿,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而且,看情况,这桩案子和此前刘益的案子一样,肯定牵扯到了一些京中官员,所以,查到哪个程度,审到哪个程度,又判到哪个程度,都是大问题。

    天子这次行事如此隐秘,可见下了大决心,只是,这份决心到底要到什么程度,就连俞士悦心里也没底。

    开年以来,朝野上下一桩桩的大案,已经有不少京城内外的官员陆续被拿下了,别的不说,光是近来的早朝,人都少了许多。

    有些是因为涉及到案子被关押审问,甚至是已经革去了官职,有些则是因为大计当中抓了不少官员,调出京去地方收拾残局去了。

    如今,福建出了这么档子事,又不知道要牵扯多少人进去,再加上,这些人被抓之后,福建官场几乎为之一空,这一时之间,又要增补诸多的官员。

    真要是闹大了,估计半个朝堂,都要空了,也不知道,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除此之外,这次早朝当中,无论是那些跳出来弹劾陈循的,还是为陈循说话的,其背后也必然都有政治勾连,他们的背后都藏着什么人,又各自有什么目的,每一桩都值得细细思量。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