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88节
    至于其二,则是担心胡濙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会不会做些什么,毕竟,对于他这位岳丈,直到如今,朱仪也不敢真的说自己足够了解。

    但是,现在冷静下来,朱仪却觉得,自己刚刚的想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便是别人会不会和胡濙一样猜到他的立场,理所当然,是不太可能的。

    倒不是朝廷上下没有一个能和胡濙媲美的聪明人,而是朱仪那日从宫里出来之后,他当时真实的想法和情况,就只对胡濙一个人说过。

    老岳父那般谨慎的性格,不大可能会将此事泄露出去。

    想明白了这一点,朱仪便已是心中大定,因为这一点清楚了,后面的第二条,也就迎刃而解了。

    看着胡氏小心翼翼的抚摸着自己的小腹,朱仪忽然便想起当初朱勇决定替他向胡府提亲时候说的一句话。

    “……胡家的这个女儿是个良配,但是,更紧要的是,你娶了月娘,便拿捏了这位大宗伯,嘿嘿,这个老家伙在朝堂上滑溜了这么多年,谁都拿他没办法,可谁想到,临老得了这么个闺女。”

    “仪儿,你相信爹的眼光,这个老家伙,坑谁也不会坑了自己这个闺女的……”

    一念至此,朱仪的目光当中又不由闪过一丝哀伤。

    父亲自幼虽对他严厉,但也待他极好,如今朱仪自己扛起成国公府的重担,才越发能够感觉到父亲的不易。

    很早以前,朱仪曾经疑惑过,成国公府明明是勋贵出身,可父亲为何要和这帮文臣亲近,甚至是那些五六品的小官,他老人家都以礼相待。

    但是到了现在,成国公府真的遭了难,他才明白,当初父亲留下的善缘和人脉有多么有用。

    毫不夸张的说,若不是父亲当年的人情,成国公府的爵位,早就已经丢了。

    “夫君,你不高兴吗?”

    胡氏闷闷的声音,将朱仪从感慨当中唤醒。

    他抬头一瞧,却见胡氏嘟着嘴,样子颇有些不满。

    朱仪忙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

    “没有,怎么会不高兴呢,我只是想起,当初迎娶你的时候,父亲便说你宜家宜室,是做成国公府主母的好人选。”

    “如今我们已经儿女双全,你现在怀了身孕,我们也马上要有第三个孩子,可是父亲他……却瞧不见这般儿孙满堂的场面了……”

    感受到丈夫情绪的低落,胡氏心中的那点小情绪顿时丢到了脑后。

    看着丈夫颇有些感伤的样子,胡氏一阵心疼,想了想,站起身来抱住朱仪的脑袋,贴在自己的小腹上,温柔的开口道。

    “夫君莫急,一切都会变好的……”

    隔着丝绸的衣袍,朱仪感受着耳边轻微的起复,似乎能够感受到有新生命的气息,在其中孕育着。

    于是,他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眼神变得温和而坚定。

    是啊,一切,都会变好的!

    第694章 争分夺秒朱阁老

    翌日,一大清早。

    朱鉴早早的就到了内阁,让正在打扫公房的一干中书舍人都感到一阵意外。

    要知道,自从年前那场次辅之争宣告落幕之后,内阁的老大人们又从无尽的内卷当中,恢复到了正常的节奏当中。

    甚至于,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前段时间工作过于‘认真’带来的后果, 老大人们基本都是掐点上衙,偶尔还有迟到的。

    至于朱鉴,更是如此。

    那场廷议上,他堪称是鸡飞蛋打,不仅没有把俞士悦从次辅的位置上推下来,连太子府詹事的位置也没争取到。

    若仅是如此就罢了,更糟心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顺带着甚至还把自己的名声给毁了。

    现如今, 士林当中对他的风评,都变成了一个希图权位,争权夺利,为了自己往上爬,不惜挑动天家纷争的小人。

    要不是他实打实的有出使瓦剌,迎回太上皇的功劳,他连内阁大臣的这个位置只怕都保不住。

    在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自然就是老老实实的干活,不出头不惹事,竭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朝廷上的人,记性差的很,尤其是这段时间,各种大事纷沓而至,朱鉴相信, 很快就不会有人再提起这桩事情。

    所以, 这段时间以来, 朱鉴一直都十分低调,基本上事事都和其他的内阁大臣看齐,阁议上遇到争执的时候,也大都是和江渊一样随大流。

    但是今天不同,按照约定的时间,不出意外的话,最迟今天,朱仪就会把奏请早定东宫出阁之期的奏疏呈递上来。。

    别看在英国公府的时候,朱鉴对于朱仪多方质疑,但是,打心底里,他其实也是支持这件事情的。

    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他之所以落得如今这个地步,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在东宫之事上失了名声,既然如此,他就要在东宫这件事上再挣回来。

    可想而知的是,这份奏疏递上去,天子必然会不悦,尤其是幼军之事,即便是天子不会因东宫之事发作,也必然会拿幼军来做文章。

    这个时候,就是朱鉴出场的时候了。

    他要向整個朝堂证明,他并非如传言中一样,是为了所谓的权位才要让东宫出阁,而是真真正正的为国本着想。

    换句话说,这一次,朱大人做好了哪怕因为顶撞天子被贬谪的准备,只要能够挽回名声,那么一切都值了!

    进了自己的公房,朱鉴却不急着坐下,而是站在窗边,远远的望着宫门的方向。

    果不其然,片刻之后,通政司的小吏便捧着一摞奏疏远远的朝内阁而来,于是,朱鉴立刻就将外头的中书舍人叫进来,道。

    “今日老夫来的早,你且去将通政司刚刚送来的奏疏,都拿过来给老夫。”

    “这……”

    那中书舍人听到之后,先是一阵意外,随后便有些迟疑,道。

    “阁老,这恐怕不合规矩吧!”

    内阁当中,除了大学士之外,便是中书舍人,相对于大学士的定制,中书舍人的数量则不定,完全取决于大学士的需要。

    但是最基本的,每个大学士至少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处理各种事务的中书舍人,除此之外,还有负责草诏,抄录等各种事务的普通舍人。

    这些舍人当中,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就是隶属于首辅的中书舍人,他和其他舍人不同的就是,在这位舍人手里,握着一定程度的分票权。

    谷撸

    内阁大学士,皆有票拟之权,但是,具体能够拿到什么样的奏本和事务,却要看首辅的意思。

    但是,朝廷的事务繁多,首辅自己也忙不过来,所以,每日通政司送来的奏疏,会先由隶属首辅的中书舍人进行简单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事务执掌,在分拣完成之后,再送到不同的大学士手中进行票拟。

    当然,被中书舍人分出去的,全都是一些琐碎的杂事,真正的大事和敏感的事务,中书舍人会将其留下,单独请示过首辅之后再分出去。

    而这,也正是朱鉴赶在所有人之前来的原因。

    这段时间,朱阁老在内阁被排挤的厉害,处理的基本上都是地方上的,无关紧要的奏疏,但凡是重要点的奏本,就算是送到张敏和江渊那,也不会往他这送。

    要是他来的晚了,这种涉及到东宫的大事,只怕第一时间就送进首辅或次辅的公房中了。

    “没什么不合规矩的,老夫让你去,你就只管去便是。”

    朱鉴皱了皱眉,开口说道。

    事实上,要不是自己过去显得太过刻意,朱鉴甚至都想自己跑过去了要了。

    但即便如此,他想了想,还是从袖子里拿出自己的钤记,道。

    “你便说是老夫要的,到时候首辅大人怪罪下来,有老夫担着。”

    “是……”

    于是,那中书舍人才惴惴的接过了钤记,然后匆匆转了出去。

    虽然同在内阁任职,但是,大学士和中书舍人的地位毕竟天差地别,朱鉴即便是再不受待见,也是正经的二品大员,亲自传话要几本奏疏,还不至于要不过来。

    所以,当看着中书舍人捧着一摞奏疏朝自己的公房走来的时候,朱阁老总算是放下了心。

    在桌案后坐下,朱鉴几乎是眼巴巴的等着那一摞奏疏进来。

    终于,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奏疏安安稳稳的到了他的案上,朱鉴顿时忙活起来,挑起一本迅速的翻阅两眼,看到不是自己想要的,便随手搁下,再看下一本。

    这番做派,看的一旁的中书舍人一愣一愣的,咱就是说,阁老大人,您真的是在处理政务吗?

    这怎么看着像是在找东西呢?

    然而,此刻的朱鉴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通政司每日送奏疏的时间也并不会太早,就现在这个时间点,还是前段时间阁臣们相互内卷的后遗症。

    最多再过一炷香的时间,其他的阁臣陆陆续续也就该到了,他必须要在其他人赶到之前,把这份奏疏找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果不其然,在翻了近乎一半的奏疏之后,朱阁老终于如愿以偿的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一本。

    按下动荡的心绪,朱阁老还是没有太过冲动,他先是仔仔细细的将奏疏看了一遍,确定其中的内容,确实是朱仪在英国公府说的那些,没有大的改动。

    尤其是看到了最后的一溜勋贵联名和胡濙的印章之后,他才总算是松了口气。

    抬眼看了下时间,朱阁老没多犹豫,提笔着墨,在小票上认真的写下自己早就准备好的结论。

    “……东宫储位早定,然因礼仪繁琐,迟迟未行出阁之礼,东宫府官幼军亦未备齐,储本关系国本,东宫早日出阁读书,既是天心所期,亦是群臣所望,万民所盼,今一切皆以齐备,不宜继续拖延,理当早定……”

    工整的馆阁小楷写完,朱鉴吹了吹墨迹,小心的将小票贴在奏疏上,然后轻轻吐了口气,将外头的中书舍人召了进来,道。

    “去递牌子进宫,老夫有要事要求见陛下!”

    第695章 游园

    大明从太祖皇帝开始,就有勤政的传统,尽管随着内阁的建立,后续的皇帝一代比一代懒惰,但是至少到如今为止,从太祖,太宗,到南宫里的那位太上皇,都还算是勤勉的。

    但是,到了朱祁钰这,一是因为见过后辈皇帝摆烂的场面,二也是吸取自己前世的教训,所以该放手的放手,该简省的简省。

    先是确定了内阁的票拟之权,其后,又将早朝改成三日一朝,大大减轻了自己的压力。

    虽然说,在一段时间内,朝廷政务的运转的确受了一些影响,但是,在老大人们齐心协力的努力工作下,渐渐的也就恢复过来了。

    今天不是早朝的日子,所以朱祁钰不急不缓的在坤宁宫用了早膳,带着两个稍大些的孩子去御花园逛了一圈。

    如今天气渐渐和暖,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一片姹紫嫣红当中,两个小人穿梭其中,蹦蹦跳跳的。

    这两个不是别人,正是慧姐儿和济哥儿。

    转过年来,慧姐儿就两岁多了,济哥儿大些,也快三岁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