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仰面望着他的眼睛,能看到他内心所有阴暗的角落,每一处都与我相似,每一个处都经不起一丝光线透射进来。

    突然小腹痛起来,我蹙眉低头,捂着肚子疼痛难忍。

    “容儿,你怎么了?”

    我痛得气都喘不上来,抓着椅子的扶手,一瞬间像是有无数锤子在敲打腹部。

    “皇上,臣妾可能要生了。”

    皇上顾不上计较敦亲王如何惹人讨厌,欢快地对外喊道:“苏培盛!快!送萱贵人回延禧宫!叫太医叫稳婆!”

    苏培盛见皇上这样兴奋,赶紧打发人去筹备,皇上则是欣喜地看着我,抓住我的手。

    “容儿,你定要平平安安为朕生一个孩子,莞嫔已经走了,朕要和你好好的。”

    我痛苦地汗水直下,听到“莞嫔”二字气得瞬间泄劲,只觉得痛楚比之刚刚更加深重。

    一阵痛楚过去,我觉得稍稍好些,宝鹬赶紧扶着我走出养心殿,刚一坐回暖轿,疼痛又起,一波一波像是要将我折磨致死。

    许是我日常一直在宫中走动从不懈怠,又许是我的孩子是这宫中唯一没有遭遇任何暗害足月生产的孩子,我生得比旁人都更快。

    “恭喜皇上,恭喜贵人,是个小阿哥!”

    皇上高兴地走到我的床榻,握住我的手笑道:“苏培盛,晓谕六宫,萱贵人生皇七子,晋封为嫔,赐居......”

    我赶紧拉住皇上,虚弱地劝说道:“臣妾在延禧宫住惯了,昭嫔娘娘和穆常在待臣妾也很好,一人独居倒是冷清,就不烦皇上再赐殿宇、多费银钱了。”

    这地方离毓妃和曹贵人近,又能日日见着夏冬春,消息互通更便宜,我倒是不想离开的。

    “你懂事节俭,不事铺张。待你封妃之日,朕一定为你装饰新殿,将你喜欢的奇珍异宝都赐予你。”

    终于,在他那小气又算计的心里,我也是可以封妃之人了。

    第150章 大封六宫

    清音阁妃嫔听戏刚散,夏冬春回来的时候,便见到延禧宫多了一个孩子。

    昭嫔牵着六阿哥也来看小弟弟,开心地在怡性轩直拍手。

    “陵容,我们出了清音阁才知你胎动发作,一路赶回来,你都生完了!都是因为雪地难行,我们也未及陪在你身边。”

    夏冬春握着我的手,不知怎的高兴地落泪,反倒是要我抬手给她擦眼泪。

    看着她如此真情实意的模样,我的心稍稍笃定了一些:三年,最多五年,一定要让皇上去见阎王。

    我安陵容不管什么朝政万民,亦不管什么海晏河清。我只要我和我在意的人都好好的、平平安安的活下去。

    “傻姐姐,你哭什么?”

    夏冬春的眼泪“吧嗒吧嗒”像是脱线的珍珠,我帮她擦眼泪擦得袖子都湿了。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好想哭,咱们有六阿哥,还有七阿哥,真好啊......”

    昭嫔在一旁也被夏冬春逗笑了,亲昵地扯了一下她的脸颊故作严肃道:“我与安妹妹都有孩子了,你什么时候加把劲也给六阿哥生个弟弟啊?”

    夏冬春顿时被吓得花容失色,对着我们俩直摆手,“我可没有那大志向,我蹭你们俩的孩子玩就好了。来年冬天,咱们就能一起打雪仗了!”

    大家又在一块儿说笑了一会儿,昭嫔顾念着我刚生完孩子硬把夏冬春拖走了,说是不叫她打扰我休息。

    我看着她们带着孩子宫女欢欢喜喜地离去,忽然觉得外面的北风呼啸声也没有那么刺耳了。

    凛冬已至,春日可期。

    *

    隔日,皇七子赐名弘昫。

    月子里本是不便出门,华贵妃亦免了我晨昏定省。

    只是敦亲王的请封的事情并没有解决,今日皇上特到了翊坤宫找众妃嫔议事,我便和昭嫔、穆常在一起出门了。

    翊坤宫里炭火点得暖暖的,众妃心情都不错,毕竟今年年节赏赐颇丰,大家都过了个好年。

    大家都听说了皇上不愿允敦亲王奏章,为温僖贵妃加封之事。谁都不敢乱出主意,只好跟着皇上一道骂了几句“敦亲王不敬”的词,并说不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

    我与曹贵人默默对视,两人彼此心知肚明,皇上想要装作迫不得已,自己当好人,就总得有人出来当恶人。

    那恶人要劝皇上不必在意个人荣辱,一切以大局为上。只是皇上心胸狭隘,即便为了大局忍辱负重,也会膈应劝他的刺耳的声音。

    谁能够真正不顾安危地和皇上共进退呢?

    “太后驾到!”

    曹贵人微微一笑,我也跟着点了点头,这就是我们期待的人。

    太后最适合当这个恶人,却也最不合适。

    合适在于:皇上顾忌自身脸面,亦是在意太后的脸面。他可以不要脸,但不能替太后不要脸,除非太后先一步说自己不计较脸面。

    不合适在于:太后和皇上的关系原就若即若离,太后帮皇上,想要皇上念恩情,皇上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皇上想要祈求的是母爱,太后能给的却是利益交换。

    “皇帝。哀家以为,追封太妃之事,不仅是国事也是家事,嫔妃们畅所欲言也无可厚非,只是......朝政大局为重,皇帝施恩上下,才显得孝义之至。”

    众嫔妃乖巧地附和点头,有一种卸下重担的松懈感。太后如此说,便是不计较大家今日在翊坤宫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