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 我和渣爹争天下 > 我和渣爹争天下 第174节
    但若真的是富贵不管不顾,拱手将江山送出去了,那么对于江南的这些官员以及这一些大家族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

    江北的皇帝可不像江南的富贵那么好说话, 在富贵手下只需要老实就行了。但是在秋叶手下光老实还不行, 这个女皇时不时的把眼神扫到大家身上,琢磨着什么时候把人拉出来杀了。

    这个感觉就像人家时不时的考虑到什么时候杀自己这个年猪, 这感觉相当不好。

    别说是及时投降或者是献国换来荣华, 江北那个朝廷打从他们还没坐天下的时候就对世家或者是财主看不顺眼儿。这是长生老母在的时候就干过的事儿了,这是真个王朝娘胎里带的,根本改不了了, 而且看 那女皇的样子似乎也不想改。

    所以借着过年相聚的机会,这一些人纷纷按照各自的势力聚在一起。

    无论什么样的势力, 这个时候都在商量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把富贵干掉, 大家就算是上下一心, 能不能和江北斗下去。

    这个问题经过大家核算了之后,发现若是要把富贵干掉,是收益小于损失的。

    算起来也非常简单,当年周挺那家伙还在的时候, 或许还有一个能带头的。也就是说,面对着江北给富贵“报仇”的大军, 有周挺在, 能扛得住, 或者是能抵挡一阵子。好歹姓周的有实力,现在都是一些文官,这些文官想要玩心眼可以,但是真的一刀一枪的拼杀起来,那就差得远了。但是有些文官也真的是文武双全。这年头文武双全的人物绝对是凤毛麟角,只不过现在遍地是菜鸡,连一个强人都没有。都说是世家大族,其实早就没有了世家的底蕴和修养了。靠什么拧成一股绳跟江北斗一斗?

    所以经过这些人的商讨之后,一致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先不要把富贵给惹恼了。就富贵这不要脸的脾气,到时候如果真的大家鱼死网破那就无可挽回了,不如现在先安抚下富贵,随后大家再推举一个人将富贵去而代之,到时候江南江北也就有了相对峙的实力。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同意,所以初一晚上得到各个势力互相串联之后,从初二开始就有人不断地向富贵示好。

    不论是富贵还是这些人都知道,现在的局面也就是暂时的,如果等到一方稍微缓过气来,到时候又是一场龙争虎斗。

    只不过这个缓过气的办法是有代价的,还没出正月就有很多牺牲品被富贵拿着在午门外边砍了脑袋开了刀。想要和富贵讲和,不满足富贵的胃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这一下大臣们投降,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只留下几个老狐狸能保全性命,朝廷的官员换了九成。而富贵真的在这一场争斗里大获全胜。

    富贵倒是不害怕这些人缓过气来再生出叛乱之心,富贵觉得这些人没有十年八年是没有机会再冒头的。十年八年之后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也不清楚。只是富贵心里面比谁都清楚,留给江南的时间不多了。

    但是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一个国家走向衰落不是一步造成的。而是有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国家这匹马车走在了下坡路上。在这种危险的路段,要安抚着马匹,控制着车速,慢慢的到达底部才行。

    可总有些人坐在驾手的位置上,手持着马鞭,对着马匹狠狠的抽了一下。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总有那么几个人或者是一些事例,令国家加速衰亡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而这个人或者这些势力最大的目的还是要从国家这匹马车上攫取更多的利益。至于国家会不会亡,百姓会不会苦,跟他们没有一点关系。

    在江南就是如此,君臣之间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利害相争的地方了。而且这些大臣和这些家族各个俯首帖耳,一个比一个乖巧。但是暗地里却加紧攫取江南的利益。

    他们自己也有理由,说是为了积蓄实力,为了避免下一次富贵发难的时候自己或者身后的家族成了倒霉鬼。在这些人看来,只有强大到一定境界,富贵才不可能把他们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随意牺牲。

    所以开春之后,江南的百姓就发现苛捐杂税又多了。过了这个年,江南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大量的人抛弃了田地纷纷躲入山中。

    一时间城镇里面的人口极速减少,甚至有一些佃农和地主家的家奴都纷纷逃命躲了起来。

    因为大量人口进入山林,以至于这些人结村立寨,有的还好,在村子周围开辟一些田地,自耕自足,有些却做起了土匪的勾当。

    甚至是有些村,白天的时候还在耕地,晚上就做土匪打家劫舍。

    江南的治安瞬间溃败,据说江南的深山老林里面光土匪,就是那些叫上名号的职业土匪就有三十万,这里面不包含那些半农半匪的百姓。

    富贵面对这样的局面,不能说心里面不着急,但是事情到了这个程度是根本没办法一下子解决的了。

    富贵心里面此时此刻是如何打算的?秋叶不知道,秋叶倒是想起一句名言。

    所以秋叶和明珠饭后散步的时候,就拿这句名言出来感慨了一番。

    “‘只有国家这艘船是从上面漏水的’。这话真的没错。”秋叶感慨完了之后就问明珠:“假如让你现在去江南,你怎么解决眼前这个烂摊子?”

    明珠想了想。

    “要先分两步,

    第一,把那一些扰乱了江南局面的人给杀了。不管是世家大族还是街头的匹夫悍勇。只要是不服我管的通通杀了。

    第二,就是从江南那里就地征兵,利用从那些世家大族抄出来的金银,让这一些人进山剿匪。

    日常就是稳定住局面,行怀柔之举。安抚百姓,休养生息。

    不过想要把江南治好,最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

    秋叶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明珠已经把框架给拿出来了。小孩子能有这样的见解在秋叶看来已经很不错了。

    秋叶就跟明珠说“等将来大战的时候,你到江南去,只有你在当地走过了了解过了,你才能清楚那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明珠点了点头,但是明珠觉得秋叶如果现在还不出手,任凭将来的局势烂下去,将来北方对于南方治理的成本就会无限翻高。

    所以明珠想了想还是劝秋叶赶快出兵,免得将来江北要持续不断的往江南输血。

    秋叶却不这么想,秋叶就想让江南的局势更烂,烂到最后谁都没办法挽救,烂到江南的朝廷必须毁灭。

    到那个时候自己才好插手,将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不得不说,秋叶真得没什么慈悲之心了,她眼里天下成了棋子,自己成了棋手。慢慢的变得如一个统治者一样,有了几分居高临下。

    明珠爷发现了,关于什么时候出兵,这就是母女两个的一个分歧,明珠秉承着爹爹教自己的那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妈妈不愿意出兵,那么明珠也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到了现在明珠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那就是等。

    等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未来还有很长,而且秋叶只有明珠一个继承人,不存在一群人争夺皇位的可能性,明珠等得起。

    秋叶已经意识到自己和明珠之间的矛盾了。孩子越来越大,她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很快这个国家就会有两种声音。

    因为前期秋叶和明珠的感情比较好,所以皇储的那些属官们根本插不上话。明珠也不会接触到那种所谓的皇储要给皇帝提建议,甚至替皇帝查漏补缺的教育,这种教育很多时候让皇帝觉得受到了冒犯,觉得小崽子迫不及待的想要夺权。

    到现在秋叶既不能让明珠不和外面接触,又不能左右明珠的想法。

    终有一天苍老的自己和朝气蓬勃的明珠会爆发出一场争吵。

    这并不算什么悲哀的事情,秋叶甚至乐得见的这一日的到来。因为到那个时候明珠已经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国家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见解。总比将来有一日自己撒手人寰了,明珠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上手要强的多。

    这就是养子如狼胜过养子如羊。

    针对于这个事情,秋叶回去之后做了一份调整。明珠除了读书之外,也要跟随秋叶处理一些事情。而且也要和东宫的那些官员们接触。

    在东宫的那个小朝廷里面,明珠先学着如何驾驭下属。驾驭下属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明珠如果不学的炉火纯青,秋叶是绝对不会把手中的权力交给她的。

    就在秋叶想尽办法培养自己的继承人,同时把精力放到今年的春耕上,很快大江北岸的奏报送了过来。

    今年开春冰雪融化之后,江南有很多人向江北偷渡。几乎都是夜里趁着天黑下水,然后横渡大江,悄悄的在江北上岸。

    这群人上岸之后找到附近的人家要给人家做长工,就目前官府了解到的情况,像这样的事情不少见,有些人游过冰冷的大江,很容易引得江北的百姓怜悯,从而得到帮助。在江北站住脚了,随后会回到南方把父母妻儿接过来。

    当然接过来的方式也是趁着夜色黑,全家游到北边儿。几乎是空着手来的,了不起的拖着一个木盆,里面放着孩子。

    这些人几乎都是流民,没有土地财产爷没有户籍。又不能看着他们饿死,若是不管肯定要出事儿。

    所以江边的官府便开了仓小范围救灾,控制着每次赈灾的粮食数量。然而南边的人是越来越多,吃的当地的县仓都有点儿承受不住了。

    秋叶拿到这样的奏报想了一会儿,便把官员叫到面前,商量着应对办法。

    这样下去肯定不是长久之策,而且谁能保证这些从江南偷跑来的人里面没有江南的细作?

    就在大家商量着这件事的时候,江边发生了一件大事。

    发生在整条大江两岸的偷渡根本瞒不了两边的官府。

    对于江北的官府来说,只要是人来了,只要是不闹事儿,好好的耕种,一切都好说。

    当然江南的人来了不可能立即分地,而是要观察一阵子。但是人口的增长对于江北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官府的官员乐意看到自己治下的百姓多了起来。百姓多了人口就多了,交税的人也就多了,这一切都是政绩啊。

    但是江南的官员就不乐意了,江南靠近大江的几个地方都是人心浮动。

    有前面偷渡成功的例子在,后面很多百姓都已经有了向北逃去的想法。特别是如今江南的苛捐杂税那么多。已经将百姓压的喘不过气来了,可偏偏江北在休养生息。为了使战后的人口迅速的繁衍起来,皇粮国税交的特别少。百姓都会有一些盈余,这么一比较起来,江北的日子过得好,江南的日子过得特别凄惨。

    在大江两岸的百姓都是水性比较好的。游过大江去,两边一比较,在哪里生活自然是一目了然。只要是脑子没有什么问题的,都能选择对。

    对于江北的官员来说,人口增长是自己的一番政绩。对于江南的官员来说,人口的流失是他们的罪责。

    于是在一个晚上,一群人在等着偷渡的时候,突然官府来人要抓这些人,在反抗当中死了很多。尸体随着江水向下游飘去。哭声在江南绵延不绝。

    江南人的宗族观念特别强,消息传到江北之后有一些同宗的人气不过,非要替族人报仇,于是便趁着夜色又游回了江南。

    江南的官府本来就要在夜里抓那些偷渡者,又看到一伙人从江北游过来,二话不说,开始射击。

    后半夜打捞上来一些,发现这些人都是身怀利器。于是便认定这是江北的水军。就赶快向上禀告,上面的官员们也没有仔细核查,只知道带了锐器,就接着向上并报,所以当消息放到富贵桌子上的时候,就变成了江北派人夜袭。

    富贵再三询问,下面都回答说这是江北派人偷偷上岸。

    富贵想着或许是江北趁着江南虚弱想要肆意攻打。于是就下令大江南岸全部戒严。并且令水军部署在江南岸边。

    隔着一条大江,对面的消息瞬迅速的被江北侦查到了。江北这里也在被动之下迅速做出防御姿态。毕竟江南是隔三差五的都要攻打一回江北,其他的不说,江北进入战备状态是绝对没错的。

    于是江北这里也迅速的调集大军摆开作战的架势。

    江南江北之间的紧张气氛一触即发,双方都急切地向上面禀告,富贵所在的江南京城距离岸边不远。

    收到消息的速度要比秋叶这边更快一些。

    不少军中将领就建议富贵赶快行动,正所谓后出手遭殃。又有不少人在富贵面前叫嚣着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富贵虽然觉得江南的国库比较空虚,但是觉得如果真的打起来,将来也是有胜算的。

    在秋叶刚收到报告的时候,江南那里已经开始进攻。

    早有准备的江北水军立即还击,双方在大江上斗得不可开交。这其中是江北的人最兴奋。前面几次水战都是他们站在岸上,根本没有下水。惹来不少嘲笑,这个时候水军已经训练出来了,并且战船也得到了一二百艘。

    自认为可以下水一战了,所以与江南水军在大江上连着大战了三天。

    在下游的人都能作证,江水已经被染红了,不少水军尸体随着波涛沉沉浮浮。以前还有江边的人去江边洗衣服,如今都不敢再往江边去了。

    现在摆在秋叶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把这一次的大战给扩大了,虽然这一次水战来的如此仓促,根本不在秋叶的计划里,但是就像很多大臣说的一样,水军如今已经有实力了,可以扩大战果尝试着在江南登陆。

    这真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秋叶心里明白,尽管不想在这个时候与对方发生决战性的战争,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所以全国所有的仓库动员了起来,开始往江边调拨粮草,并且在江南沿线驻扎的水军全部得到了命令,时刻准备着登陆南岸。还有就是在北边驻扎着那些陆军也接到了通知,赶快到江边集结,等着江边的大船运送陆军到南岸。

    战争从来不是一件小事,秋叶要从北方调拨战马,要从西方调集陆军,又要操心和江南的大战,并且春天又是播种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耽误了春耕,接下来的几年都会让民众处在饥饿当中。毕竟仓库里面的粮食已经调拨出去用于战争了,想要赈灾也真的是难为人。

    明珠这个时候彻底知道一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珠刚开始和东宫的官员接触,东宫很多官员也开始向明珠灌输为君之道。些些东宫老臣当然要让明珠做个将来的圣明天子,圣明天子自然是不能乱兴兵戈的。

    这些人向明珠说,“......攻心为上......”又说,如今国家刚刚开始平稳下来,更是不能轻起战端,纷纷请求明珠去劝说秋叶。

    明珠就发现自己和这一群老头们没法沟通,因为明珠的童年时期是跟随着林荣一起生活的。明珠在生活里面受到林荣的影响特别重。林荣本身就是一个武将,虽然林荣较为克制,但是林荣作为一个武将,在女儿跟前是不避讳战争的。

    东宫的那些老头都和明珠说,一旦征战之后百姓如何如何的可怜,加在他们身上的赋税又是如何如何的严重。

    但是明珠从小听林荣讲那些战争,听的都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听到爹爹指挥大军摧枯拉朽横扫北方,小时候的明珠曾经也幻想过自己指挥千军万马。

    所以表面上明珠听从了这些老头的建议要回去劝劝妈妈,但是实际上明珠在心里面已经把这些老头们给嫌弃了一遍,打定主意以后远着他们。

    当明珠从东宫来到了秋叶办公的场合之后,就见到这里哪怕是晚上也是灯火璀璨,不少官员跑进跑出,大家虽然急匆匆的却不见眉头紧锁,光是从这些官员的表现来看,这一段时间的战况并没有让大家发愁。

    林荣坐到了秋叶身边。两人看到明珠进来之后,秋叶招了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