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nu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四合院之赤脚医生 > 第634章 东南化工材料研究所
    那年轻人名叫余墨,是刘明德教授派过来,专门接李东来一行人的学生。

    出了车站,寒风呼啸,黏湿而冰冷的空气,让人呼吸起来浑身忍不住打个哆嗦。

    李东来前世也来过南方,只不过是在夏季,还从来没有在冬季到过这边,没有想到会这么冷,忍不住搓了搓手。

    张青翠连忙打开大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件军大氅给李东来披上。

    余墨笑着说道:“李主任,南方的冬天,比北方还要冷。”

    听余墨的口音带点京腔,李东来停下脚步,好奇的问道:“小余同志,你老家是北方的?”

    余墨是研究生,年纪将近二十五六岁,跟李东来年纪差不多。

    称呼他为‘小余’听起来,有些不尊重人,但是要是结合李东来的身份,那就再合适不过了,甚至还显得有些亲昵。

    余墨有些受宠若惊,笑着说道:“是啊,我十岁的时候,才跟着父亲来到这座南方小城的,本来口音已经改得差不多了,但是听到你们都说北方话,我就不由自主的又跟上了。”

    余墨说这话的时候,小脸微红,不好意思的挠挠头。

    张青翠在心中小声嘀咕:“这人还挺腼腆的。”

    李东来的注意力则放在了余墨身上。

    他停下脚步,缓声问道:“小余,你父亲是南下的同志?”

    解放后,南方局势混乱,为了尽快平定,让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上面特意抽调了一批同志奔赴南方。

    在后世,南方经济发达,是好地方。

    但是在那个年代,因为南方解放得比较晚,还到处都是大山,里面有很多残余的力量,所以到南方工作,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余墨的父亲,能够远离故土,奔赴艰苦的战场,思想觉悟可见一斑。

    “有机会的话,我这次要去拜访一下你父亲。”李东来笑道。

    “真的?那我父亲肯定会高兴的。”余墨兴奋的说道。

    张青翠听到这话,好奇的问道:“怎么,你父亲也知道我们李教授?”

    “那是当然,李教授是我国第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嘛,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内参上。”余墨兴奋的说道。

    几人说着话,出了火车站。

    当看到一辆毛驴车停在路边的时候,李东来一下子懵逼了。

    他在来之前跟刘明德教授通过电话,知道东南化工研究所设在一座小镇上,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也没有必要搞这么一辆原始的运输工具吧?

    张青翠也愣住了,甚至啊了一声,她也算是大院里的姑娘,从小在京城里长大,还没有坐过驴车。

    余墨不好意思的解释道:“李主任,我们原本想让县里面派一辆吉普车,可是县里面的同志告诉我们,县城里唯一的吉普车轱辘坏了,没有配件,已经在库房里停了一个多月了。”

    好家伙....一个县城里,只有一辆吉普车。

    李东来对东南化工材料研究所的艰苦程度,更多了几分认识。

    东南化工材料研究所是部委直属的研究所,建立于十多年前。

    考虑到当时国际环境,研究所采取了三线厂的模式,建造于偏僻的大山中。

    如此一来,即使发生了什么变故,也能够保护科研人员,同时又保护研究所的研究项目。

    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资深教授,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来到这里隐名埋姓,从事为世人所不知的研究。

    如果不是李东来现在上了名单,有权限查看国内各大研究所的情况,肯定也不会知道这座研究所。

    ....

    李东来是赤脚医生出身,小的时候还骑过牛,乘坐毛驴车已经算是高档享受了。

    他哈哈一笑:“很久没有乘坐这玩意了,今天总算是过过瘾。”

    见李东来大步一跨,登上毛驴车,余墨总算是放下了心。

    伸手擦了擦毛驴车,然后在上面铺上报纸:“张青翠同志,驾车的这位大叔是多年的老车把式了,不要害怕。”

    这话在后世听起来很正常。

    女同志嘛,总是胆子小一点,特别是张青翠还是那种从来没有出过京城的女同志。

    但是。

    在张青翠看来,却是一种侮辱。

    余墨这种态度,是在暗示她跟资本家大小姐一样娇惯。

    张青翠伸手抓住车子把,轻轻一跃,跳上牛车,将报纸掀起来,折叠好递还给余墨。

    “余墨同志,我虽然没有乘坐过牛车,但是我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可是乘着这玩意,前往了南方联大。”

    此话一出,余墨看向张青翠的眼神顿时不一样了。

    他冲着张青翠歉意的笑笑:“不好意思,是我误会你了,我本来是....”

    余墨觉得自己越来越解释不清楚了,只能尴尬的笑笑。

    李东来朝着张青翠笑道:“好了,青翠别欺负人家小余了。小余,咱们还得赶路,别耽误了时间。”

    “好的。”

    李东来的话算是帮余墨解了围。

    他站起身朝着前面喊道:“张大爷,麻烦了。”

    “好勒。”车夫张大爷扯着嗓子喊了一声,举起马鞭,在空中娩出一个鞭花。

    “驾,驾....”

    灰色的小毛驴后蹄猛蹬,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毛驴车沿着大步疾驰。

    疾驰并不是一个形容词,毛驴车的速度足有二十码之多,这让李东来不由得产生了一丝好奇。

    他朝张青翠做了个手势,张青翠从兜里摸出一包大中华,递了过去。

    李东来是不抽烟的,但是每次出门办事,总会让张青翠带上几包烟。

    原因很简单,在这个年代,烟就是敲门砖,是探路桥,是拉近两人关系的最佳方式。

    就算是向路人询问时,敬支烟,路人会对你好言以待。

    老大爷接过烟,在鼻子前闻了闻,咧开嘴巴笑道:“后生仔,你这玩意没有劲啊。要是抽烟,还得抽这个!”

    说着话,他将烟别在耳朵上,从腰间抽出一根摸得包了浆的烟袋锅子,划着火石点上,猛嘬了两口,递向李东来。

    “小同志,来一口?”

    “不用了,我不会。”

    “你不会,还给我敬烟.....”老大爷话说一半,冲着李东来点点头:“小同志,你人不错。”

    <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div>

    李东来趁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老大爷哈哈大笑两声,抽着烟袋锅子,指着那头毛驴说道:“小同志,你这次可算是看走了眼,我这头毛驴可不是一般的毛驴!”

    李东来闻言,定睛看去,很快就看出了端倪。

    跟一般的毛驴相比,这头毛驴的耳朵更长更尖,背毛是棕黄色的,鬃毛短而直立。

    毛驴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基部。

    更奇怪的是,这头毛驴的体型也比一般的毛驴大很多,几乎跟骡子差不多大小了。

    李东来还真没有见过这种毛驴。

    “老大爷,你这头毛驴是....”

    “骞驴的后代,从戈壁滩那边来的骞驴!当年大军南下,我带着乡亲们帮大军送物资,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累死在半道上,大军的首长看到之后,特意把用来运送补给品的两头毛驴送给了我。”

    老大爷颇为骄傲的说道:“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搞不懂这毛驴为什么会跑得这么快,后来从一位老兽医那里打听到,这玩意哪里是咱们家养的毛驴啊,纯粹的野生毛驴啊,你想啊,这玩意整天在戈壁滩上撒欢,要是跑得慢了,那不就被野狼追上吃了?”

    戈壁滩上骞驴后代....

    好家伙,可是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看着迈着四条腿,奋力往前跑的骞驴,李东来有些为它感到委屈。

    这货放在后世,这会肯定在公园里悠闲的吃着野草,时不时还能得到小朋友们的投喂。

    老大爷是个健谈的人,边轻扯缰绳,边跟李东来闲聊。

    从老大爷的嘴巴里,李东来第一次得知研究所所在小镇名叫鸡鸣镇,镇上有五六十户人家,镇民平日里靠在山上打猎,采购药草为生。

    当然,镇民们并不清楚研究所的底细,只知道他们是国家派来搞研究的,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对研究所里的人都很尊敬。

    望山跑死马,明明再过一个山头,就能抵达小镇,结果毛驴车在山上绕来绕去,足足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将近中午,李东来才看到远处出现了淡淡的炊烟。

    也许是为了保密,研究所并没有设在小镇上,距离小镇还有将近十多里地的距离。

    等毛驴车晃悠着来到一座青砖修筑的建筑前,李东来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刘明德教授早就将李东来要来研究所参观的消息,汇报给了所里面。

    所长张德志感觉到李东来的身份有些特殊,于是就号召研究所的同志,集体出动,给李东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说是盛大,其实就是在礼堂里摆放几张桌椅板凳,请所里的厨师,做几道地道的地方菜,然后还摆上了在研究所里难得一见的茅台酒。

    张德志举起酒杯,笑着说道:“李主任,老朽虽然身处偏僻之地,却是仰慕已久,因为身体原因,今天我就以茶代酒,敬你一杯。”

    张德志是研究所里的所长,也是年纪最大的一个,今年已经将近七十岁了,一辈子没有结婚,无子无女。

    上级曾数次劝他退休,返回京城,在大学里安享晚年,但是都被张德志拒绝了。

    他曾发过誓言,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科研岗位上。

    李东来端起酒杯,笑道:“老先生,您是我的前辈,这杯酒理所应当由我来敬您。”

    说着话,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好好好,以前在内参上看到你的资料,还感到疑惑,怎么会有人,这么年轻,就能做出这么多的研究成果,今日一见,果然是不同凡响。”

    搞科研工作的人,特别是这些老同志,都不喜欢将时间浪费在交际上。

    张德志将茶水喝掉之后,就开始为李东来介绍研究所的研究项目和内部情况。

    东南化工材料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器燃料方面,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研究火箭燃料的。

    张德志受限于保密要求,讲得比较隐晦,李东来根据年代也猜测出来了,这年代国内还没有制造出火箭,那么他们研究的燃料,很可能是为长正一号火箭准备的。

    在京城的时候,李东来经常到部委开会,也听说过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的情况。

    为了发射第一颗属于自己的卫星,部委开始了研究长正火箭的计划。

    设计工作被分给了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研究院,而火箭的具体研究和制造工作,则分给了下面各个研究所。

    而东南化工材料研究所,因为汇聚了化工方面的人才,承接的正是火箭燃料的研究和制造工作。

    至于,铅酸电池,只能算是刘明德教授的个人爱好。

    想到这里,李东来突然问道:“张所长,来了这么久,怎么没看到刘明德教授?”

    “老刘啊,他这会还在实验室里待着。就连吃饭都是我派人送进去的。”

    提起这事儿,张德志教授就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一直在苦笑摇头。

    这次人家李东来是奔着刘明德教授来的。

    他倒好,只是因为一个实验数据有问题,就将自个锁在了实验室里。

    李东来倒是没有介意。

    他以前搞科研工作的时候,也曾经将部委的同志关在实验室外面。

    “没关系,这次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向刘明德教授请教来的,从这方面讲,我就是刘明德教授的学生,学生等老师,那是理所应当的。”李东来笑着说道。

    张德明竖起大拇指:“李教授,到了你这个级别,还能如此谦逊,老朽佩服。”

    由于刘明德教授‘闭关不出’,李东来也只能在研究所里等下去。

    趁着这个时间,李东来请余墨带自己,到研究所里各处转悠。

    当然了,一些敏感区域,有保卫干事把守,是没有办法进去的。

    经过一下午的时间,李东来也摸清楚了研究所里的情况。

    研究所内部人员分为三种,一种是以张德明为首的研究员,负责研究火箭燃料。

    一种是以王队长为首保卫人员,负责研究所的安保工作。

    另外则是后勤人员,大部分由部委直接派遣,也有一小部分是附近的村民。